诗词原文: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宋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明日潮来无定准,飞去飞来满长空。
长亭古道,汉家陵阙,心事凄迷,况怨入斜阳,都是残山剩水,更与谁说,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便好花天酒地,不须惆怅东篱。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我感到人生衰老,情味减尽,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逝,何况这一别就是中秋,那十分明亮美好的月亮,又不能照着人团圆,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深情,共西风只顾把归船送走,明天潮水涨落不定,如同我漂泊不定的行踪,我在漫天飘飞的柳絮中乘舟而去,从此南北东西,不知漂泊何处。
长亭、古道、汉家陵阙,都是离人凄迷的心事,斜阳已尽,这凄凉的景色,全是残山剩水,我的满腹心事又能向谁倾诉呢?不要为年年岁岁容貌渐衰而感伤,且去珍惜那朝朝暮暮陪在身旁的人,就让我们在花前月下醉饮高歌,何必为即将离开的菊花而惆怅呢?
释义:
这首词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秋在滁州为范昂(“倅”是副职的意思,这里指滁州通判范昂)送别之作,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于离别友人的不舍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也体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襟怀,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惜别之情和旅途的愁思,作者叹流年、悲离愁,抒发自己怀抱,写范昂和作者自己的情怀,层层推进,笔笔深沉,下阕写作者登上滁州古城墙远望和遥想,写“长亭古道”见闻,进一步抒发离愁别绪,最后以旷达超脱的襟怀作结,全词写景状物,围绕“离愁”这一主线,层层铺染,步步推进,以景起兴,情景交融,意深词婉。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滁州任上,对范昂颇为器重,范昂也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官员,二人志同道合,友谊深厚,由于朝廷的腐败和主和派的阻挠,辛弃疾的北伐主张一直未能实现,他深感壮志难酬,心情抑郁,当范昂即将离开滁州时,辛弃疾深感不舍,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首词也反映了辛弃疾对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以及他对于人生易老、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