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觉周家新样俗,未容陶令旧名传。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附句(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基于您的关键词构建意境)

转觉周家新样俗,未容陶令旧名传。

(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添加,非辛弃疾原句,用以展现类似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原诗部分)

傍晚的落日给栖居的寒鸦涂上了一层忧郁的颜色,柳树池塘边一片嫩绿,显得温柔而亲切,倘若眼中没有离别的痛苦,就不会相信人间会“相思成灰”(即白头,指年老或悲伤至极)。

断肠人难以忍受,眼泪已经收不住,相思之情再次涌上心头,登上小红楼远望,明知你我已被重重山峦阻隔,但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地倚靠在栏杆上,无法控制自己。

(附句部分,创意翻译)

转而觉得周家的新风尚显得有些俗气,竟不容许陶渊明那样的高洁之名流传于世。

释义

原诗主要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深切哀愁和对远方爱人的无尽思念,附句则通过对比“周家新样”与“陶令旧名”,表达了对世俗新风尚的某种不满,以及对古代高洁之士(如陶渊明)品德与名声的怀念与推崇。

赏析

原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离愁别绪,晚日、寒鸦、新绿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清而温柔的氛围,与词人内心的离恨形成鲜明对比,附句则以一种超脱的视角,对当时社会的风尚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古代高洁品德的向往。

创作背景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时期,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附句中的“转觉周家新样俗,未容陶令旧名传”则可能是词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附句“转觉周家新样俗,未容陶令旧名传”并非辛弃疾原诗中的句子,而是根据关键词创意添加,用以展现类似意境和主题,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与原诗内容区分开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