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只是青山物,覆顶宜归紫府仙。的释义

春秋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青山隐逸

唐·李群玉

无心只是青山物,覆顶宜归紫府仙。

云绕松间声渐远,月临溪上影犹寒。

幽居自得闲中趣,尘世难寻梦里缘。

欲问高人何处去,空余野鹤伴清泉。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寄情于自然之中,李群玉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译文

我本无意成为这青山中的一物,但头顶的苍穹却让我仿佛归属于紫府中的仙人,云雾缭绕在松树之间,声音渐渐远去;月光洒在溪水上,影子显得格外清冷,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我自得其乐,享受着闲适的趣味,而尘世间的纷扰却难以在梦中寻觅到与我的缘分,想要询问那位高人去了哪里,只留下野鹤与清泉相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青山、云雾、松树、月光、溪水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泊,首联“无心只是青山物,覆顶宜归紫府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即自己无意于世俗名利,只愿归隐山林,与仙人为伍,后三联则进一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隐逸生活画卷,诗人通过青山、云雾、松树、月光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人也通过对比尘世与隐逸生活的不同,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群玉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他一生仕途不顺,对世俗名利看得很淡,而更倾心于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好,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也体会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淡泊,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士人阶层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是我根据关键词和要求创作的虚构作品,但它仍然遵循了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并尽可能地融入了李群玉个人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