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庐山
宋·苏轼
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
万木森森一径通,涧泉咽咽流无穷。
白云深处谁人识,唯有幽居一径通。
石床竹簟秋先冷,山鸟花深日自红。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非苏轼真实作品,但风格贴近宋代文人诗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庐山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难以到达的地方,今日有幸与隐士一同深入探寻,茂密的树木形成了一条小径,涧泉细流,声音幽咽,似乎永无尽头,在那白云缭绕的深处,又有谁能知晓呢?只有这条通往隐士居所的小径,石床上铺着竹席,秋天未到已感寒意,山林深处,鸟鸣声声,花朵在日光下更显红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隐士一同游览庐山深处,探索那些自古以来就难以到达的地方,诗中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色,如茂密的树木、细流的涧泉、白云缭绕的深处,以及隐士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隐士的清幽生活,诗人以“自古不到处”开篇,既点出了庐山的神秘和难以到达,又暗示了此次游览的难得和珍贵,诗人通过“万木森森”、“涧泉咽咽”等生动的描绘,将庐山的自然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白云深处谁人识,唯有幽居一径通”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居所的清幽和隐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模拟之作,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苏轼真的写了这样一首诗,那么它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秋天,与一位隐士一同游览庐山,在游览过程中,诗人被庐山的自然美景和隐士的清幽生活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