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仙山佛国本同归
朝代:唐代
作者:皎然
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
万法本来无一物,何须更问几时回。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皎然一生居吴兴东溪草堂,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酬,为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趣,风格清丽闲淡,为唐诗僧中之佼佼者,皎然也是一位佛教理论家,对佛教教义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译文
仙山与佛国原本就是相通的归宿,而世俗的道路与玄妙的佛法却背道而驰,世间万法本来就空无一物,又何必去追问何时能够回归本真呢?
释义
“仙山佛国本同归”表达了仙山与佛国在精神层面的相通性,都是修行者追求的终极归宿。“世路玄关两背驰”则揭示了世俗道路与佛法修行之间的巨大差异,两者背道而驰,难以兼容。“万法本来无一物”是佛教中“空”的思想的体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何须更问几时回”则是对这种思想的进一步阐释,既然万法皆空,那么就没有必要去追问何时能够回归本真,因为本真就在当下,就在心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体悟,首句“仙山佛国本同归”直接点明了仙山与佛国的相通性,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世路玄关两背驰”则通过对比世俗道路与佛法修行的差异,进一步突出了佛法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后两句“万法本来无一物,何须更问几时回”则是对佛教“空”的思想的深刻阐述,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超脱和豁达,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的佛教信仰和修行经历有关,作为一位著名的诗僧和佛教理论家,皎然对佛教教义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教“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修行道路的执着追求,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积极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