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兴八首·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花枝不共秋欹帽,笔阵空来夜斫营。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千家万户的山城静沐着朝晖,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看翠微,连续两宿渔人还在江上泛舟,清秋时节燕子依旧双双飞回,汉代的匡衡向皇帝直谏把功名看得很淡,刘向传授经学而心中违背自己的意愿,我像秋天的花枝不再倾斜在帽子上,空有笔阵如同军队在夜晚冲锋陷阵。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城的宁静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前两句写山城秋日的静谧与美丽,中间两句通过渔人和燕子的活动,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宁静与生机,后两句则转入诗人自身的感慨,以“花枝不共秋欹帽”比喻自己年华已逝,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风流倜傥;以“笔阵空来夜斫营”比喻自己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只能空自叹息。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诗人通过“花枝不共秋欹帽”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与无奈;而“笔阵空来夜斫营”则更是形象地描绘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困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功底和卓越才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属于他的《秋兴八首》之一,这组诗是杜甫晚年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与总结,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夔州期间,杜甫虽然远离了战乱的中心,但他的内心却并未因此得到平静,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为自己的遭遇和无法施展才华而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悲哀,这种复杂的情感在《秋兴八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