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的解释

春秋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次云窗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译文

不需要把这竹子裁制成吹奏乐曲的鸣凤管,也不需要截成钓鱼用的钓竿,当各种花草凋零落尽之后,这竹子在白雪皑皑中依然青翠,供人们欣赏,它曾经陪伴着浮云在傍晚时分归隐山林,又陪伴着落日发出秋日的声音,将来若要指出那些贤能之人,人们便会知道这是指香山居士我这位老翁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坚韧不拔和四季常青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也借竹子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守节操的品格,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贤能之人的向往和自信。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高尚情操,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竹子在花草凋零后的独特价值;中间两句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竹子以生命和情感;最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贤能之人的向往和自信,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友人李次云的居所时,看到窗前的竹子有感而发而创作的,当时白居易已经步入晚年,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描绘竹子来表达自己对坚韧不拔、坚守节操的品格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贤能之人的敬仰和自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技艺,也反映了他晚年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