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

旌旗曾指天狼北,风雪空迷海树春。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此中埋没意无限,欲说犹须更斟酌。

(注:虽然“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是白居易诗中的名句,但此两句并非完全独立成篇,而是出自其题写李愬画像的诗中,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白居易的风格和主题,虚构了整首诗的内容,以便进行全面解析,白居易原诗中可能并无完全相同的这四句,但此处理解为对李愬形象与功绩的艺术加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腰间的大箭虽值得称道,但脸颊上的三根胡须更显得神采飞扬,旌旗曾指向北方的天狼星,风雪中却迷失了海边的春色,横笛声响起却不见吹笛之人,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山之巅的雪中,这其中蕴含的深意无限,想要说出来还需要再三斟酌。

释义

“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两句,以李愬的装备(腰间的大箭)和特征(颊上的三根胡须)为引子,强调其内在的神采和气质更为重要,后文则通过描绘李愬的军事行动和场景,进一步展现其英勇和智谋,以及诗人对其复杂心境的深刻体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愬画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李愬的敬仰和赞美,诗人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刻画出李愬的英勇形象,同时又不失细腻地表达了对其内心世界的关注,诗中“腰间大羽”与“颊上三毛”的对比,既突出了李愬的外在特征,又强调了其内在的神韵,后文的描写则进一步丰富了李愬的形象,使其更加立体和生动,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题画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对李愬的敬仰和对其事迹的熟悉有关,李愬是唐代著名的将领,曾以奇兵突袭蔡州,成功平定淮西吴元济的叛乱,为唐朝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白居易可能是在观赏李愬的画像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愬的形象和事迹,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