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著黎衣冠。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携儿过岭今七年

宋·苏过

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著黎衣冠。

海风欺客秋先冷,山鬼窥人夜未眠。

远信时通暹逻使,异乡少见汉家烟。

归心日夜如流水,只向西南望海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过,字子由之后,号斜川居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第三子。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过,生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自幼受父亲苏轼的熏陶,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随父贬谪,晚年定居于广东惠州一带,苏过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在描写贬谪生活和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之处。

译文

带着儿女翻越山岭已经七年了,晚年又穿上了黎族人的衣裳,海风欺凌着异乡人,秋天早早地就感到了寒冷,山中的鬼怪窥视着人们,夜晚难以入眠,远方的书信偶尔通过暹逻(今泰国一带)的使者传来,在这异乡很难见到中原的炊烟,归心日夜像流水一般,只向西南方的海天眺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过携儿带女在贬谪之地生活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携儿过岭今七年”直接点明了时间之久,“晚途更著黎衣冠”则反映了他们为适应当地生活而做出的改变,海风、山鬼等意象,既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生活的艰难与不安,远信难通、少见汉家烟,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在贬谪之地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中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如海风、山鬼、远信、汉家烟等,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过晚年贬居广东惠州期间,苏轼晚年因“乌台诗案”等政治风波多次被贬,苏过也随父多次迁徙,在惠州期间,他们生活艰难,但苏过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贬谪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