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太华峰头
唐·杜甫
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无际。
秋色萧萧万木凋,唯有黄花不负秋。
醉眼朦胧望故乡,归心似箭度陇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在太华山的峰顶度过重阳节,天风吹拂着杯中泛着光泽的菊花酒。
登高望远,天地间一片壮观,大江浩渺,流向远方,没有边际。
秋色萧萧,万木凋零,只有那菊花在秋天中傲然绽放,不负秋色。
醉眼朦胧中望向故乡,归心似箭,穿越山岭的愁绪涌上心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太华山头度过重阳节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天风吹滟黄花酒”一句,既描绘了重阳节的饮酒习俗,又通过“天风”和“黄花酒”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太华山头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无际”一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和面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而“秋色萧萧万木凋,唯有黄花不负秋”一句,则通过对比万木凋零和菊花傲霜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最后两句“醉眼朦胧望故乡,归心似箭度陇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杜甫已经历了多年的漂泊流离,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在重阳节这一天,他登上太华山头,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萧瑟的秋意,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