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前生恐是卢行者,後学过呼韩退之”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东坡志林·记游定惠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诗并非出自一首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诗”,而是出自苏轼的笔记体著作《东坡志林》中的一篇游记,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以类似诗词的形式重构这段文字,并附上相应的解析。
诗词原文:
记游定惠院
宋·苏轼
前生恐是卢行者,
後学过呼韩退之。
定惠院中逢夜月,
清光冷浸佛菩提。
(注:此诗为根据苏轼原文意境重构,非苏轼原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文赋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其文风豪放飘逸,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前世我恐怕是卢行者(即禅宗六祖慧能),
后来我又学习并效仿韩愈(字退之)。
在定惠院中我遇到了夜晚的明月,
清冷的月光浸透了寺中的菩提树。
释义:
卢行者:禅宗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等偈语闻名,苏轼以此自比,表达自己对禅宗思想的亲近。
韩退之:即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苏轼在此以韩愈自喻,表示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和成就。
赏析:
此诗通过“前生恐是卢行者,後学过呼韩退之”两句,展现了苏轼对禅宗思想的向往和对韩愈文学成就的敬仰,通过“定惠院中逢夜月,清光冷浸佛菩提”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表达了苏轼在定惠院中赏月时的内心感受,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诗词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苏轼在贬谪期间,曾多次游历定惠院,并在此留下了许多诗文,这首重构的诗反映了苏轼在定惠院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禅宗思想和韩愈文学成就的深刻认识,在苏轼的笔下,定惠院不仅是一个避世的场所,更是他寻求精神寄托和文学灵感的源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和乐观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诗为根据苏轼原文意境重构,因此在实际文献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完整诗句,但通过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