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明·杨慎
青灯照影夜初寒,
坐拥书城兴自宽。
万古兴亡多少事,
明朝知覆谁家瓿,
犹有桓谭道必传。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1488年-1559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报,世宗即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卒于戍地,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存诗约二千三百首,所著词品为明代词学重要文献之一,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译文
青灯映照下的身影在寒冷的夜晚显得格外孤独,坐拥书城(指藏书丰富)让我感到心情开阔,自古以来,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啊!虽然明天不知道这些书籍会落入谁的手中(瓿,古代盛酒的器皿,此处借指书籍的归宿),但就像桓谭那样,真正的道理一定会流传下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首句描绘了夜晚读书的情景,次句表达了坐拥书城的满足与自豪,第三句以万古兴亡为背景,引出对书籍命运的思考,而末两句则通过桓谭的典故,强调真正有价值的道理会超越时空,流传千古。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书籍和文化的深厚情感,首联“青灯照影夜初寒,坐拥书城兴自宽”通过描绘夜晚读书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沉浸其中的愉悦,颔联“万古兴亡多少事”则将视角拉远,以历史的沧桑为背景,引出对书籍命运的思考,颈联“明朝知覆谁家瓿”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书籍未来归宿的不确定感,但尾联“犹有桓谭道必传”则以坚定的语气,强调了真正有价值的道理会超越时空,流传千古,整首诗情感真挚,哲理深刻,既表达了对书籍的珍视,也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慎被贬谪至云南期间,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杨慎在贬谪期间虽然身处逆境,但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这首诗正是他在夜晚读书时,有感而发,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通过桓谭的典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学问和思想的自信,以及对未来文化传承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