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庐山瀑布
宋·苏轼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雷吼风号暮雨收,前山急雨过溪头。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简化版,实际苏轼关于庐山瀑布的诗作可能与此有所不同,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新党与旧党的斗争夹缝中生存,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卓越,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千棵古老的树木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仿佛没有立足之地;百尺高的瀑布如同从漏天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傍晚时分,雷鸣般的风声伴随着号叫声,随后大雨骤停,而前方的山涧中急雨已越过溪流,继续向前奔腾。
释义
千章古木:形容树木众多且古老,章为树木的单位,千章即千棵树木。
临无地:形容树木生长在极其险峻的地方,仿佛没有立足之地。
百尺飞涛:形容瀑布之高,飞涛即飞泻的波涛。
泻漏天:比喻瀑布如同从天空的漏洞中倾泻而下,形容瀑布之壮观。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通过描绘古木参天、瀑布飞泻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的震撼力量,首句“千章古木临无地”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树木的古老与生长环境的险峻;次句“百尺飞涛泻漏天”则通过比喻,将瀑布的壮观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后两句通过风雨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瀑布周围环境的变幻莫测,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生命力,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苏轼确实曾游历庐山,并对庐山瀑布的美景赞叹不已,苏轼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他的许多诗作都描绘了自然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想象为苏轼在游历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赞美自然之美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卓越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