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自嘲
明·杨慎
才疏正类孔文举,痴绝还同顾长康。
笔下虽有千言赋,胸中却无一点忙。
闲来静坐观云起,兴至吟诗对月扬。
不问世间纷扰事,此身只合老渔乡。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1488年-1559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自幼聪颖,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病逝于戍地,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世称“杨文宪”。
译文
我的才学疏浅正像孔融(孔文举)一样,我的痴绝又如同顾恺之(顾长康)一般,虽然笔下能写出千言万语的辞赋,但心中却没有一点世俗的繁忙,闲暇时静坐观看云起云落,兴致来时吟诗对着月亮高扬,不去过问世间的纷扰之事,此生只适合在渔乡老去。
释义
才疏正类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才学著称,但此处作者自谦,说自己才学不如孔融。
痴绝还同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以痴爱艺术著称,此处作者以顾恺之自比,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
笔下虽有千言赋:虽然自己能写出很多文章辞赋。
胸中却无一点忙:但内心却不为世俗所累,保持一份宁静与淡泊。
赏析
这首诗是杨慎的自嘲之作,通过将自己与历史上的名人孔融和顾恺之相比,表达了自己对才学和痴绝的独到见解,诗中既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又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首联以自嘲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才学与心境;颈联则描绘了作者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淡泊与超脱,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在戍边期间,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对仕途的失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自嘲的方式,杨慎既表达了对自身才学的谦逊态度,又展现了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