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二
江面千帆舞白鸥,
潮来天际涌云流。
共喜使君能鼓乐,
万人争看火城还。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其二:
江面上千帆竞发,白鸥飞舞,潮水从天边汹涌而来,如同云流翻滚,大家都很高兴太守能够击鼓奏乐,与民同乐,于是万人争相观看这如火的城池在潮水退去后重新显露出来的壮观景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观潮时的盛况,特别是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江面上船只众多,白鸥飞舞,潮水汹涌澎湃,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而太守击鼓奏乐,更是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使得万人争相观看这一盛况。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观潮时的壮观景象和欢乐气氛,首句“江面千帆舞白鸥”以千帆竞发、白鸥飞舞的生动画面,展现了江面的繁忙与活力,次句“潮来天际涌云流”则进一步描绘了潮水从天边汹涌而来的壮观景象,如同云流翻滚,气势磅礴,后两句“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则通过太守击鼓奏乐与民同乐的情景,展现了人们的喜悦和欢乐,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开阔,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感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当时,杭州作为江南水乡,观潮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苏轼在任期间,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与民同乐,深受百姓爱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观潮时的盛况和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赞美,也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位地方官员,关心民生、与民同乐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