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太白墓
宋·黄庭坚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黄庭坚为北宋文坛领袖之一,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其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之祖,书法亦自成一家,擅行、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与苏轼交谊甚笃,苏轼下狱时曾上书营救,晚年因新党执政而被贬宜州,病逝于藤州。
译文
在采石矶附近的江边,李白的坟墓静静地矗立着,周围是连绵不绝、与天边相接的荒草,可怜那埋藏在穷泉荒垄中的白骨,却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自古以来,才华横溢的诗人大多命运多舛,而在这其中,没有谁比李白更为沦落了,可笑的是,那东坡老翁(苏轼)虽然痴钝,却还念念不忘当年李白在舟中醉后捉月落水之事,仿佛在那船上刻下了永恒的痕迹。
释义
此诗通过对李白墓地的描绘,表达了对李白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同情与感慨,首联写李白墓地的荒凉,颔联赞颂李白诗文的卓越成就,颈联指出诗人多薄命的普遍现象,并以李白为最甚,尾联则借苏轼对李白之事的记忆,反衬出李白事迹的永恒与不朽。
赏析
黄庭坚此诗,以李白墓为引子,展开了一场关于才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李白墓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荒凉的氛围,与李白生前那惊天动地的诗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命运的悲剧性,诗人也借李白之例,对历史上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与感慨,尾联以苏轼对李白之事的记忆为结,既是对苏轼的调侃,也是对李白事迹永恒不朽的肯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偏远之地,在游历过程中,他来到了李白的墓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题李太白墓》,诗中既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敬仰与对其命运的同情,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于才华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调侃苏轼对李白之事的记忆,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