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刍不独比前人,束藁端能废谢鲲。出自哪首诗?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陈廷敬

生刍不独比前人,束藁端能废谢鲲。

千载遗风留晋代,一樽清酒对黄昏。

当时名士今何在,往日风流已尽痕。

独有寒烟荒冢外,秋来依旧长蓬蒿。

作者简介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纂官等职,工诗文,有《午亭文编》等。

译文

我不仅仅是要与前人相比,即便是像谢鲲那样以放荡不羁著称的人,我也能以一束干草(象征简朴的生活)来超越他,晋代流传下来的遗风,我在黄昏时分对着清酒缅怀,那些当时的名士如今都在哪里呢?往日的风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那荒冢外的寒烟,秋天到来时依然长满了蓬蒿。

释义

“生刍不独比前人”表达了作者不满足于仅仅与前人相比,有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束藁端能废谢鲲”则是以谢鲲为例,表明自己即便生活简朴,也能在精神境界上超越那些以放荡不羁著称的名士,后两句则是对晋代名士的缅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缅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人的敬仰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以“生刍”和“束藁”为象征,表明自己虽生活简朴,但有志向超越前人,颔联则是对晋代遗风的缅怀,通过“一樽清酒对黄昏”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氛围,颈联以“当时名士今何在”的设问,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尾联则以“独有寒烟荒冢外,秋来依旧长蓬蒿”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陈廷敬在晚年时期,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对自身人生的反思之作,作为一位历经清朝康熙朝多年的大臣和学者,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在晚年时期,他或许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对晋代名士的缅怀,也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传承。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