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宦海浮沉几十秋,此灾何必深追咎。
窃禄从来岂有因,文章信美知何用。
十年盖破青衫袖,满郡惊看白鬓头。
三径就荒秋草合,此身只合老渔舟。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自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兰竹,笔墨酣畅淋漓,深受后人喜爱,其一生坎坷,但性格豁达,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在宦海中浮沉了几十个春秋,这次的灾祸又何必去深深追究责任呢?窃取官禄又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原因呢?文章写得再美又能有什么用呢?十年来,我的青衫袖子都被磨破了,全郡的人惊讶地看到我的白头发,三条小路已经荒芜,秋天的野草长满了,我这一生只适合在渔舟上老去。
释义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官场沉浮的淡然态度,他认为,人生中的灾祸不必过分追究责任,做官领取俸禄也并非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而是命运的安排,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闲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宦海浮沉几十秋”一句,概括了诗人一生的仕途经历,充满了沧桑感。“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后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创作背景
郑板桥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晚年时他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闲居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仕途经历和闲居生活,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士人面对仕途坎坷时的无奈和挣扎,以及他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