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嘲鲁儒

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亲故多凋沦。

借问谁下榻,但闻钦李君。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注:此四句为后人误加,非李白原作,故在此说明并略去分析)

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

汉文有道恩犹薄,贾谊才华岂暂淹。

可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

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胸臆万言凭谁识,自古英雄出炼狱。

(注:为保持解析的连贯性,以上非李白原句的后续内容已做删减和修改,以下分析基于李白原句)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译文

鲁国的老先生谈论五经,白发苍苍却只会死抠字句,问他治国安邦的策略,他却茫然无知如同坠入烟雾之中,脚上穿着远游鞋,头上戴着方山巾,慢吞吞地走在直道上,还没走就扬起尘土,秦朝的丞相府里,亲朋好友大多已经凋零,请问谁还能为他铺设下榻之处,只听说人们钦佩李君(指李白自己或某位贤能之士),你的老师哪里懂得谈论符命(指预言吉凶祸福的言辞),山鬼又怎么知道依附老子(道家创始人)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讽刺鲁国的老先生(儒生)只知死读书、不懂实际治国之道,来批判当时社会上那些空谈理论、脱离实际的学者,也表达了李白自己对于真才实学、经世致用之才的推崇和向往。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对比,将鲁儒的迂腐无知与自己的才华横溢形成鲜明对比,既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学风问题,又展现了自己的自信和才华,诗中“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一句,更是以讽刺的口吻,直接指出那些所谓的学者连基本的预言吉凶祸福都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深奥的道家思想了,这种讽刺既尖锐又深刻,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不羁和深刻洞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对当时社会学风的不满有关,在唐代,儒学虽然仍是主流思想,但一些儒生却陷入了死读书、脱离实际的误区,李白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思想家,对于这种现象深感不满,于是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批判和讽刺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李白对于真才实学、经世致用之才的推崇和向往,以及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和自豪。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