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北行途中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频
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
落日孤城寒角动,秋风野径白云残。
征途渺渺何时尽,离思迢迢此夜寒。
回首故园何处是,心随明月到长安。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工于五言诗,尤善写景抒情,李频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终得进士及第,后官至都官员外郎,李频一生仕途坎坷,但诗名远播,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众多溪流争相汇入渭水向北流去,飞鸟迎着山峦不再向南飞翔,夕阳映照下的孤城寒角声声响起,秋风中野径上的白云残破不堪,征途漫漫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离家的愁思在这寒冷的夜晚更加绵长,回首望向故乡,却不知它在哪里,心已随着明月飞向了遥远的长安。
释义
首联“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描绘了自然景象,溪水争相向北汇入渭水,飞鸟则迎着山峦不再南飞,暗喻诗人自己离家北行的坚定决心,颔联“落日孤城寒角动,秋风野径白云残”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孤寂与凄凉,颈联“征途渺渺何时尽,离思迢迢此夜寒”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征途无尽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尾联“回首故园何处是,心随明月到长安”则以明月为寄托,表达了诗人对长安(当时京城,象征理想之地)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旅途所见所感,深刻表达了诗人离家北行途中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诗中“乱溪”、“飞鸟”、“落日”、“孤城”等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诗人巧妙地运用“心随明月到长安”这一意象,将思乡之情与对理想的追求巧妙结合,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频离家北行求仕的途中,唐代士人普遍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李频也不例外,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毅然离家北行,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在旅途中,他目睹了自然景象的壮丽与凄凉,感受到了旅途的孤独与艰辛,同时也深深思念着远方的故乡,这些感受与体验共同促成了这首诗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