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琴台
唐·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向来亦有子桑琴,倚楹啸歌非寓淫。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茂陵(司马相如的陵墓)多病之后,司马相如仍然深爱着卓文君。
他在酒肆中度过人间岁月,而琴台上则日暮云深,寄托着无尽的思念。
野花上仿佛还留着她当年的宝靥,碧草间依稀可见她当年的罗裙。
自古以来也有像子桑户那样以琴为伴的人,他们倚柱长啸,并非是为了放纵淫乐,而是有着更深的情感寄托。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凭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司马相如病后依然深情不改,以及他在酒肆、琴台留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段爱情的赞美,通过“向来亦有子桑琴,倚楹啸歌非寓淫”一句,杜甫也表达了对那些以琴为伴、以啸歌抒发情感的人的理解和同情,认为他们并非放纵淫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情感寄托。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细腻,通过描绘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杜甫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诗中也透露出杜甫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画面感强烈,情感真挚动人。
“向来亦有子桑琴,倚楹啸歌非寓淫”一句更是点睛之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杜甫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句诗通过引用子桑户的故事,表达了杜甫对那些以琴为伴、以啸歌抒发情感的人的理解和同情,认为他们并非放纵淫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情感寄托和人生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凭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时所作,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辞赋家,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杜甫在游览茂陵(司马相如的陵墓)时,触景生情,想起了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和对真挚爱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