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北山
宋·苏轼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译文
镜湖之水被朝廷恩赐给了贺知章这样的老江东人,却比不上我西归成都草堂,成为玉局观的道士,我拥有诗万首,酒千觞,又何曾在意过那些王侯将相呢?
释义
这首诗中,“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两句,表达了苏轼对贺知章(唐代诗人,曾得唐玄宗赐镜湖剡川一曲)虽得朝廷恩赐却未能如自己般逍遥自在的感慨,苏轼以玉局翁(即自己,因曾任玉局观提举而得名)自比,强调自己虽无朝廷重赐,但诗酒自娱,超脱物外,远胜于那些追逐名利之人。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归隐生活的写照,通过对比贺知章与自己的人生选择,展现了苏轼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前两句以“镜湖敕赐”与“西归玉局”相对,突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后两句“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诗酒生活的热爱和对权贵的不屑一顾,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诗歌的豪放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归隐生活中,他更加珍视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对比贺知章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苏轼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超脱物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