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的解释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悟道

唐·李中隐

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

云外飞鸿声渐远,松间明月影相依。

心随流水归何处,梦逐浮云散又稀。

欲问长生不老术,青山无语对斜晖。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的“李中隐”及此诗记录。)

作者简介

李中隐,唐代虚构诗人,假设为唐代中晚期一位隐逸之士,生平不详,据传其深谙道家养生之术,却淡泊名利,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留下了许多关于悟道、修行的诗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虽为虚构人物,但其形象代表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的一种理想状态。

译文

丹书上用细小的字迹记载着口传的秘诀,但我因沉迷世俗而未能真正倾听。

云外飞鸿的声音渐渐远去,松林间明月的影子与我相依为伴。

我的心随着流水不知归向何方,梦境追逐着浮云,渐渐消散变得稀疏。

想要询问长生不老的法术,只见青山默默无语,只对着夕阳余晖。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对道家秘诀的忽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以及对长生不老追求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丹书细字口传诀”象征着高深的道家学问,“顾我沉迷真弃耳”则反映了诗人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未能真正领悟和践行这些道理。“云外飞鸿”、“松间明月”等意象,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物我两忘的意境。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首联直接点题,引出诗人对道家秘诀的忽视;颔联和颈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和对心灵归宿的探索;尾联则以“青山无语对斜晖”作为结语,既是对长生不老追求的无奈放弃,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若将其置于唐代文化背景之下,可以想象这样一位虚构的诗人,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的背景下,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深受道家、佛家思想的熏陶,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生命意义、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超脱的一种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