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故乡
宋·文天祥
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
今年又过清明节,何处招魂赋楚词。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
朝代:南宋末年
作者简介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历任承事郎、监察御史等职,后因父丧归家,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军攻宋,文天祥起兵勤王,此后二十年间,他辗转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坚持抗元,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兵败被俘,押解至元大都,被囚禁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于元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译文
一片赤诚之心如同日月可鉴,在岭南的山岭前我流下了数行清泪,今年又到了清明节,我又该在哪里招魂,吟咏楚地的辞章呢?
释义
“一片丹心天日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如同日月般光明磊落,无可遮掩。“数行清泪岭云南”则描绘了诗人在异乡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悲痛心情,泪水不禁滑落。“今年又过清明节”点明了时间背景,也暗示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何处招魂赋楚词”则借用了楚辞中的招魂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回归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抗元斗争失败后,被押解至元大都途中,面对国家破碎、亲人离散、自己身陷囹圄的悲惨境遇,所抒发的深沉感慨和悲壮情怀,诗中“一片丹心天日下”与“数行清泪岭云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又揭示了他在异乡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悲痛心情,而“今年又过清明节”和“何处招魂赋楚词”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回归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文天祥抗元斗争失败后,被押解至元大都的途中,当时,南宋已经灭亡,文天祥作为抗元斗争的领袖之一,被元军俘虏并押解至元大都,在途中,他面对国家破碎、亲人离散、自己身陷囹圄的悲惨境遇,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回归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文天祥个人的悲惨遭遇和深沉情感,也代表了南宋末年广大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