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章献策谩多谈,能雪冤忠死亦甘。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忠烈祠

宋·文天祥

投章献策谩多谈,

能雪冤忠死亦甘。

一片丹心天日表,

千秋义烈壮河山。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之后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后世追谥为“忠烈”、“忠武”、“忠肃”,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译文

呈上奏章进献计策不过是泛泛而谈,

只要能洗雪忠臣的冤屈,即使死去也心甘情愿。

一片赤诚之心可昭日月,

千秋万代的忠义壮烈之举,使河山更加雄伟。

释义

“投章献策谩多谈”表达了诗人对于仅仅通过上书言事、提出建议而不付诸实践的不满,认为这些只是空谈。“能雪冤忠死亦甘”则展现了诗人为了洗雪忠臣冤屈,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和勇气。“一片丹心天日表”形容诗人忠诚之心如同日月般光明磊落,无可遮掩。“千秋义烈壮河山”则是对忠臣义士英勇事迹的赞美,认为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使河山更加壮丽。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为纪念忠烈之士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牺牲的崇高敬意,诗中“投章献策谩多谈”与“能雪冤忠死亦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于实际行动的重视和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一片丹心天日表”和“千秋义烈壮河山”两句则以生动的意象和豪迈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诚与英勇的赞美和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末年,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奸臣当道,国家危在旦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天祥以忠诚和勇敢著称,多次上书言事,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忧,他的忠诚和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充分重视和采纳,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赞美忠臣义士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对于忠诚与牺牲的崇高敬意,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朝廷腐败和奸臣当道的愤慨和不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