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胡曾
纵未家生执戟郎,也应世出埋轮守。
可怜汴水东流去,犹把英雄恨不休。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以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诗篇著称于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译文
即便家中没有出现过像执戟郎这样的武将,也应当有敢于直言进谏、不畏强权的埋轮守(御史)出世,可悲的是汴水不停地向东流去,仿佛还在为那些未能实现抱负的英雄们诉说着无尽的遗憾和愤恨。
释义
执戟郎:古代宫廷中的卫士,也指武将。
埋轮守:指东汉名臣张纲,他曾任御史,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曾以车轮埋地表示决心停留弹劾权贵。
汴水:指流经河南开封的汴河,这里代指历史的长河。
赏析
这首诗是胡曾对历史的一种感慨和反思,首句“纵未家生执戟郎”以假设的口吻提出,即使家中没有武将的传统,次句“也应世出埋轮守”则肯定地指出,也应该有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御史出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强调了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正义和勇气,就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后两句“可怜汴水东流去,犹把英雄恨不休”则通过汴水的东流,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不可逆转,而“英雄恨不休”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未能实现抱负的英雄们的同情和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英雄的敬仰和惋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胡曾个人的经历有关,他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诗中通过对历史的感慨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以及诗人对正义和勇气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