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蜀中行

唐·杜甫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巴山夜雨涨秋池,蜀水朝云漫锦官。

乐哉斯土乐未央,何须远游寻仙源。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杜甫并未写过名为《蜀中行》且包含上述完整四句的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蜀地的道路艰难险阻,比登天还难,向西望去,不禁长叹。

蜀地的人民常常为衣食发愁,生活困苦,但他们游玩起来却忘记了归途。

巴山的夜雨使秋天的池塘水位上涨,蜀地的江水与早晨的云雾弥漫在锦官城(成都)上空。

这片土地上的快乐真是无穷无尽啊,何必远游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仙境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蜀地(今四川一带)的自然景观与人民生活的双重面貌,前两句通过“蜀道之难”与“蜀人衣食常苦艰”的对比,展现了蜀地地理环境的艰险与人民生活的艰辛,后两句则通过“蜀人游乐不知还”与“乐哉斯土乐未央”的描绘,展现了蜀地人民在艰难生活中仍能找到乐趣,享受生活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蜀地为背景,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蜀地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乐观,前两句的“蜀道之难”与“蜀人衣食常苦艰”相呼应,强调了蜀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与人民生活的困苦,而后两句的“蜀人游乐不知还”与“乐哉斯土乐未央”则展现了蜀地人民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享受生活的精神风貌,这种对比与反衬,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饱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虚构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曾一度避难于蜀地,在蜀地期间,他深入了解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了蜀地自然环境的艰险与人民生活的艰辛,他也被蜀地人民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享受生活的精神所感动,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蜀地人民的同情与敬佩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