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牧
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
林深路迷啼鸟细,云起峰迷落日微。
空山寂静人无语,独树萧疏鸟自飞。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牧现存的确切作品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杜牧的风格和常见题材创作了这首假想的《山行》诗,并以下文进行解析,真正的杜牧作品中,有诸多描绘自然景色与行旅之感的佳作,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等,但具体这两句并未直接对应到某一首确切的诗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俊爽峭健、明丽隽永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内容多咏史抒怀,表达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见解和感慨,他的散文也颇有名气,以议论见长,笔力雄健。
译文
片刻间渡过溪流,脚踏在错落有致的乱石之上,随着山景的逐渐逼近,路上的行人也变得稀少起来,树林深处道路迷蒙,只有细微的鸟鸣声传来,云雾缭绕间山峰若隐若现,落日余晖也变得朦胧微弱,空旷的山中寂静无声,人们不再言语,只有一棵孤独的树在稀疏中鸟儿自由飞翔,回望来时路,那曾经萧瑟的地方,既没有风雨交加,也没有晴朗明媚。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所感,通过“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等细节,展现了山行的艰辛与孤独,以及随着深入山林,自然景色愈发幽静、神秘的变化,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山中的寂静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和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
赏析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的过程与心境变化,前两句通过“渡溪”、“踏乱石”等动作,展现了山行的艰难与探索的乐趣,山光渐近行人稀”也暗示了随着深入自然,人心的宁静与超脱,后两句则通过“空山寂静”、“独树萧疏”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杜牧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可能源于他某次山行时的真实体验或想象,杜牧一生热爱自然,常游历名山大川,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通过虚构的山行经历,展现了杜牧式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淡然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