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元·阿鲁威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百舌问春阳,底事归期浑未暇?

梦云无定,梨花带雨,燕语空梁。

欲随楚客纫兰佩,谁信吴儿是木肠。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阿鲁威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篱,蒙古族人,曾任翰林侍读学士、集贤学士,晚年寓居杭州,他善曲,有《东篱乐府》一卷传世,今存小令十九首,套数二套,阿鲁威的散曲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广泛兴趣。

译文

夜晚风雨交加,猛烈异常,西园中的花朵被摧残得满地落香,清晨时分,百舌鸟(即黄鹂)询问春天的阳光为何如此黯淡,为何春天的归期还遥遥无期?梦中的云彩飘忽不定,梨花上带着雨水,燕子在空荡荡的屋梁上啼叫,我想要像楚国的屈原那样佩戴兰花,以表高洁之志,但谁又能相信我这吴地之人(指自己身为蒙古族人,却深受汉文化影响)内心并非铁石心肠呢?心中有多少闲愁,就像那芭蕉叶上的雨,点点滴滴,无休无止。

释义

此曲通过描绘风雨后的西园景象,引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以“楚客纫兰佩”自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异族,但内心仍保持着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坚守,通过“谁信吴儿是木肠”的反问,表达了对世人误解自己情感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散曲以自然景象开篇,寓情于景,通过风雨后的西园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如“楚客纫兰佩”象征高洁之志,“梨花带雨”象征凄美之情,使得整首曲子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反问和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情感。

创作背景

阿鲁威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作为蒙古族人,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这首《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可能是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首曲子也反映了阿鲁威作为一位少数民族文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和情感体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