晖晖日傍金舆转,习习风従玉宇来。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3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宋·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屿出东莱。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哀。

晖晖日傍金舆转,习习风従玉宇来。

遥想更筹交晓漏,宝莲山下两旌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天的尽头海门横亘着北固山,烟雾中沙洲小岛从东莱浮现,潮水涌上浦口,蒹葭在暮色中摇曳,太阳落到城头,鼓角之声哀怨响起,金色的车舆在阳光下缓缓转动,习习清风从玉宇中吹拂而来,遥想那更筹交替、晓漏将尽之时,宝莲山下两面旌旗正迎风招展。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金山会宿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时间的推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赏析

首联“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屿出东莱”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金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背景,颔联“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哀”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潮水的涌动、蒹葭的摇曳、日落的余晖和鼓角的哀怨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颈联“晖晖日傍金舆转,习习风従玉宇来”则通过金色的车舆和习习清风,进一步渲染了会宿时的祥和氛围,尾联“遥想更筹交晓漏,宝莲山下两旌开”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此诗为王安石与友人平甫在金山会宿时所作,金山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名胜之一,诗人与友人在此相聚,共赏美景,畅谈人生,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充满感情和意境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