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望小孤山,甚近,又六十里,早抵小孤山下,山形突出,如青螺黛色,属彭泽县,有湓浦口,江流与彭蠡湖相平,江中独立,如小女儿袖珍物,而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女儿争衡也,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云:“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八月一日,(我)经过烽火矶,远眺小孤山,小孤山很近,又行六十里,早抵小孤山下。(小孤山)山形突出,如青黑色的黛螺,隶属于彭泽县,有湓浦口,江水与彭蠡湖汇合,江中独立的小孤山,如小女儿袖中的珍物,而峭拔秀丽都不可与小女儿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祠庙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张魏公从湖湘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同时还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从前有人作诗:“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

释义

倚天巉绝玉浮屠:形容小孤山高耸入云,如一座玉制的佛塔般陡峭绝伦。

肯与彭郎作小姑:借用彭郎矶与小孤山(小姑山)相对而立的传说,表达小孤山孤高独立,不肯屈居人下的气势。

赏析

陆游在这段文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孤山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小孤山的独特魅力,他首先通过远眺和近观的角度变化,突出了小孤山的峭拔秀丽,然后通过与金山、彭浪矶等景观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小孤山的独特地位,他还通过引用前人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趣味性,整段文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小孤山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文景观的感慨和思考。

创作背景

陆游在南宋时期,曾多次游历江南山水,对自然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这篇游记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小孤山这一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描绘,通过这篇游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篇游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资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