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全诗是什么?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附加句

宜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

(注: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添加作为解析的一部分,模拟其可能的历史感慨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年或838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

译文

(原诗部分)

都说隋朝因大运河而亡国,但至今大运河千里水道仍赖此河通航。

假使当年没有隋炀帝南巡的豪华龙舟之事,那么他的功绩与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

(附加句模拟译文)

适宜建房的地方还未筑起房屋,淮河与泗水却已经泛滥成灾;大运河的旧道已然湮灭,但战争留下的创伤与废墟依然存在。

释义

原诗通过对大运河的评价,表达了对隋炀帝功过的辩证看法,认为大运河虽然与隋朝的灭亡有关,但其对后世交通与经济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附加句则模拟了一种对历史灾难与重建的感慨,反映了战争与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与创伤。

赏析

皮日休的这首诗以大运河为切入点,巧妙地评价了隋炀帝的功过,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隋炀帝,而是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大运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种辩证的历史观,使得这首诗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显得更为客观和全面,附加句也表达了对历史灾难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皮日休所处的晚唐时期密切相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皮日休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他希望通过评价大运河和隋炀帝的功过,来唤起人们对历史教训的铭记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附加句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等现实问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