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1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向子諲的《八声甘州·中秋前数夕,持酒邀月,感而有作》,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八声甘州·中秋前数夕,持酒邀月,感而有作》

宋·向子諲

扫长空、万里静无云,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迹,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作者简介

向子諲(yīn)(1085年—1152年),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曾任户部侍郎、知平江府等职,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贬居临江,其词风清丽婉约,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家国情怀。

译文

扫净长空,万里无云,明月如镜重新磨亮,我手持酒杯向嫦娥发问:被白发欺压的我该如何是好?我希望能乘风高飞,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山河,砍去月宫中摇曳的桂树,人们说这样月亮会更加明亮。

月魂并非从飞来之处投射光芒,而是冷冷地浸透了整个秋天的碧空,玉露清冷,洗净了秋夜的银河,不留一丝痕迹,我问嫦娥,在这美好的夜晚,我怎能不醉呢?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前夜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词中“扫长空、万里静无云,飞镜又重磨”描绘了明月的皎洁与宁静,“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则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慨,而“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则进一步渲染了月色的清冷与孤寂。

赏析

这首词以中秋月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词中“把酒问姮娥”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月宫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而“桂魂非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则通过月色的清冷与孤寂,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向子諲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在中秋前夜,他手持酒杯,仰望明月,不禁感慨万千,他通过描绘月色和想象与嫦娥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他也通过这首词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

这首《八声甘州·中秋前数夕,持酒邀月,感而有作》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月色的佳作,更是一首抒发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的诗篇,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