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附加句:
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
(注:此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特此加入作为解析的一部分。)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诗风著称,他一生仕途坎坷,曾长期过着僧侣生活,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贾岛的诗歌多写荒凉枯寂之境,善于刻画孤峭幽僻的艺术境界,语言简练凝涩,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原诗部分)
闲居之处少有人家相邻,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栖息,和尚在月光下敲着寺门,走过小桥,眼前呈现出一片原野的景色,搬动石头,惊动了云根(指山石),我暂且离去,但不久还会回来,我们约定好的日期我不会失约。
(附加句)
近来我的诗作也被人们摹写传颂,他们都说我是先帝身边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臣。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李凝幽居的幽静环境和诗人的造访经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作被传颂的自豪,以及人们对他身份的某种误解或联想。
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著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李凝幽居的幽静、荒凉、孤寂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深远的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誉,附加句虽然并非原诗内容,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豪和对身份认同的某种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贾岛在游历过程中,造访友人李凝的幽居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李凝幽居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后来对自己的文学成就进行回顾时,有感而发地加入进去的,它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作的自信,也暗示了当时人们对诗人身份的某种误解或联想,这种误解或联想可能与诗人长期的僧侣生活和与先帝的某种关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