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的解释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宴中山

唐·李世民

翠盖飘摇渡水来,

月明桥畔万枝开。

元老侑坐须眉古,

虎臣立侍冠剑长。

金樽对绮席,

玉管吐清音。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门西。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即位后,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译文

翠绿的荷叶在水中轻轻飘荡,明月映照下的桥边万朵荷花盛开,元老们陪同坐在席上,他们的胡须和眉毛都显得古朴庄重;勇猛的将领们站立侍奉,头戴冠帽,身佩长剑,威风凛凛,金樽对着华丽的宴席,玉制的管乐器吹奏出清脆的音乐,春风啊,请你不要停下来,吹向那遥远的玉门关以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宫廷宴会上的盛况,既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宴会人物的刻画,首联写荷花盛开的美景,颔联写元老与虎臣的庄重与威严,颈联写宴会的奢华与音乐的悦耳,尾联则以春风为喻,寄托了诗人对边疆安宁、国家统一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宴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朝宫廷的繁华与和谐,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宴会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唐朝宫廷文化的丰富多彩,元老与虎臣的形象,既体现了唐朝统治阶层的庄重与威严,也反映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尾联则以春风为喻,寄托了诗人对边疆安宁、国家统一的深切期望,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初期,国家逐渐走向稳定与繁荣的背景下创作的,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深知国家统一与边疆安宁的重要性,在宴会上,他目睹了元老与虎臣的庄重与威严,感受到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同时也对边疆的安宁与国家的统一充满了期望,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