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的解释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哀江南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

凄凉旧日金銮殿,惆怅今朝玉座尘。

四海九州何足道,一身一命最关情。

秋风又起淮河水,落日无人松桧林。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上书言事,但未被采纳,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译文

家中贫穷到连为死者准备丧服的丝绵都没有,家产不足十金;街巷中经过的马车里载着的是为六州百姓的苦难而哭泣的人,昔日金碧辉煌的金銮殿如今已变得凄凉冷落,今日皇座之上已布满尘埃,令人惆怅不已,四海九州虽然广阔,但个人的命运和生命却是最值得关切的,秋风再次吹起淮河水,落日余晖下,松桧林中空无一人,显得格外孤寂。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家无余财、巷哭民苦、宫殿凄凉、皇座蒙尘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

赏析

这首诗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晚清社会的凄凉景象,首联“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直接点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百姓的苦难;颔联“凄凉旧日金銮殿,惆怅今朝玉座尘”则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颈联“四海九州何足道,一身一命最关情”则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尾联“秋风又起淮河水,落日无人松桧林”则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哀婉色彩。

创作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晚清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和痛心,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龚自珍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和思想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