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亭记
唐·刘禹锡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碧波荡漾鱼戏水,翠柳依依鸟啼声。
山色空蒙云雾绕,水光潋滟日华明。
此间美景胜仙境,何须远游寻蓬瀛。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根据题目要求创作的示例。)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潇洒如谪仙般的人物来到此地做郡守,风流倜傥的太守为了欣赏美景特地建造了这座亭子,碧波荡漾的湖水中鱼儿嬉戏,翠绿的柳枝轻柔地摇曳,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啼叫,山色空蒙,云雾缭绕,水光潋滟,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这里的美景胜过仙境,何必远游去寻找传说中的蓬莱、瀛洲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太守为了欣赏美景而建造亭子的情景,以及亭子周围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首联以“潇洒谪仙”和“风流太守”形容人物,突出了太守的洒脱和才情;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亭子周围的碧波、翠柳、山色、水光等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尾联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太守建造亭子及其周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某个时期游历某地时所作,当时,他或许被当地的美景所吸引,尤其是太守为了欣赏美景而建造的亭子更是让他赞叹不已,他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化为这首优美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艺术功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它仍然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一些典型特点,如清新自然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等,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在虚构的背景下仍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