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焦山望松寥山

宋·王安石

山石槎枒望转奇,乱峰回合拥江低。

松寥山似碧云堆,是处烟岚满夕霏。

万井笙歌不记州,楼台明灭山前雾。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

海风东来吹便静,江潮西去水还深。

高楼白日欲黄昏,坐看孤云远自飞。

(注:原诗中并非全诗都直接涉及“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这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这两句融入了一首虚构的、以焦山望松寥山为主题的诗中,并模拟了王安石的写作风格,王安石并没有直接以这两句为内容的完整诗作传世,以下解析基于这一虚构情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上,他擅长诗文,风格独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山石嶙峋奇特,越望越觉壮观,群峰环绕,簇拥着低低的江面,松寥山仿佛是由碧绿的云朵堆砌而成,四处弥漫着傍晚的烟岚,在这繁华的城市中,我已不记得是哪个州,只见楼台在山前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山阴的王羲之已不见踪影,他的《换鹅经》也无处寻觅;京口的《瘱鹤铭》虽然流传,却也成了空谈,海风从东面吹来,使得一切变得宁静,江潮向西退去,水却仍然深邃,高楼上的白日即将西沉,我独自坐着,看着远处的孤云悠然飞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焦山上远眺松寥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历史典故和个人感慨。“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两句,借用了王羲之与《换鹅经》、以及《瘱鹤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文人墨客风采的追忆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王羲之的《换鹅经》虽为传说,但象征着书法艺术的精湛与文人风骨的高洁;而《瘱鹤铭》作为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同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王安石晚年时期创作的,此时的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变法的挫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游览焦山、远眺松寥山时,眼前的美景触发了他的思绪,使他回想起了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和他们的传奇故事,他将这些元素融入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