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虞世南
唐·李世民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寻君不遇还惆怅,书札空携空满袖。
(注:根据关键词“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我构造了这首假想的诗,并命名为《赠虞世南》,唐太宗李世民与虞世南之间的直接赠诗记录中并无完全吻合此句的作品,但此构造诗符合唐代文人交往及诗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逝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享年五十二岁,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在位期间,他开创“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世民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文学造诣也颇深,有《帝范》等著作传世,并擅长书法,以行草见长。
译文
一张纸上书写着两行绝妙的诗句,
而褚遂良的须发已经斑白如丝。
我前来寻访你却未能相见,心中满是惆怅,
只带着空空的信札和满袖的遗憾归去。
(注:褚遂良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此处借以指代书法之美,同时寓意时光流逝,友人老去。)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处以虞世南为象征)才华的赞赏以及对时光流逝、友人老去的感慨,首句“一纸行书两绝诗”赞美了友人的书法与诗作之美;次句“遂良须鬓已如丝”则借褚遂良的形象,暗示时间的无情和友人的衰老;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未能见到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以及带着空信而归的失落感。
赏析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书写与时光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中“一纸行书两绝诗”不仅是对友人文学才华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墨客对书法艺术的重视,而“遂良须鬓已如丝”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普遍的人生哲理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假想之作,但若将其置于唐代文人交往的背景下,可以想象,这或许是李世民在某一时期,对某位才华出众却已年迈的友人(如虞世南等)的深切怀念与感慨,唐代文人之间交往频繁,书信往来频繁,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此诗的创作便显得合情合理,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文人交往文化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