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的诗句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和子由踏青》,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和子由踏青》
宋·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度翠纶巾。
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野阔人稀禽鸟散,雨余风静锦帆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春风吹拂着田野小路,惊起了路上的微尘,游人们开始戴上翠绿色的头巾踏青,他们就像市场上的歌舞艺人涂抹着青红色彩,唱着妖艳的歌曲,跳着轻慢的舞蹈,使得儿童们眼花缭乱,归来后,吃饱饭已是黄昏时分,他们不脱蓑衣就躺在月光下休息,田野广阔人烟稀少,禽鸟已经散去,雨后风静,船帆也显得格外轻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踏青的场景,通过“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等句,生动地表现了游人们踏青时的欢乐气氛和儿童们的兴奋状态,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如“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踏青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游人们踏青时的欢乐和儿童们的兴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等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游人们的装扮和表演,还通过“眩儿童”一词,突出了儿童们的兴奋和好奇,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如“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等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春日踏青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相互唱和之作,在北宋时期,踏青是一种流行的春日活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欣赏春天的美景,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也趁着春日的美好时光,一同外出踏青,并相互写下了这首唱和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与弟弟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和子由踏青》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闲适自在的春日踏青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游人们踏青时的欢乐和儿童们的兴奋状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