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舶风
宋·苏辙
三旬已过梅黄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海国尚余蛟室蜃,江天初露佛头峰。
薄云阁日微阴转,平野收沙暮气空。
病卧蓬窗惊欲起,晚潮声里夕阳红。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包括《栾城后集》、《栾城三集》)等,均收入《苏辙集》。
译文
已经过了三十天的梅雨季节,万里之外初来的海舶带来了舶趠风(一种季风),海国中还残留着蛟龙和蜃气形成的幻影,江天之间初次露出了佛头峰,薄云遮蔽了日光,天气微微转阴,平原上沙尘被收起,暮气消散,病卧在船舱之中,被这晚潮声和夕阳红所惊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海上航行时所见到的景象和感受,首联点明时间和天气,梅雨已过,舶风初来,颔联写海上的奇观,蛟室蜃气与佛头峰相映成趣,颈联写天气变化,薄云转阴,沙尘消散,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因病卧船舱而惊起的感受,以及对眼前景象的赞叹。
赏析
这首诗以海上航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上的自然景象和天气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首联“三旬已过梅黄雨,万里初来舶趠风”点明了时间和天气,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海国尚余蛟室蜃,江天初露佛头峰”则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海上的奇观,颈联“薄云阁日微阴转,平野收沙暮气空”则进一步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以及沙尘被收起后的景象,尾联“病卧蓬窗惊欲起,晚潮声里夕阳红”则表达了作者因病卧船舱而惊起的感受,以及对眼前景象的赞叹,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感受的抒发,是一首优秀的海上航行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辙在海上航行时所作,当时他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乘船出海,途中经历了梅雨季节和舶风的到来,在航行过程中,他看到了海上的奇观和天气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感慨和赞叹,他将这些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优秀的海上航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