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千里溪堂夜,时引惊猿撼竹轩。的解释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溪堂夜坐

唐·贾岛

溪堂夜坐独吟时,

月照前山似画棋。

谁知千里溪堂夜,

时引惊猿撼竹轩。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被裴度任命为随军,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以铸字炼句取胜,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有《贾长江集》。

译文

在溪堂的夜晚独自静坐吟诗,月光照耀着前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般错落有致,又有谁能知道在这遥远的溪堂之夜,时常有惊猿的叫声引得竹轩震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溪堂夜晚独坐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溪堂夜坐独吟时”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的状态——独坐吟诗,次句“月照前山似画棋”则通过月光和前山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后两句“谁知千里溪堂夜,时引惊猿撼竹轩”则通过“惊猿撼竹轩”的动景,与前面的静景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外界声响的敏感。

赏析

这首诗以溪堂夜坐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光、前山、惊猿和竹轩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外界声响的敏感,前两句通过静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为后两句的动景打下了基础,后两句通过“惊猿撼竹轩”的动景,与前面的静景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外界声响的敏感。“谁知”一词也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他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常常独自一人在山林间静坐吟诗,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溪堂夜晚独坐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外界声响的敏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感慨,在创作这首诗时,贾岛可能正面临着科举不第、生活困顿等困境,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感慨,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