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
宋·苏轼
门地勋庸百世传,
西州旧美最称贤。
酒酣鲁叟频相忆,
曲罢周郎尚不知。
好继前贤多景福,
因令属国贺新年。
边风惨裂旌旗动,
落日孤城鼓角天。
(注:此诗较长,但“酒酣鲁叟频相忆,曲罢周郎尚不知”为其中两句,以下分析将围绕这两句及其相关背景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针对“酒酣鲁叟频相忆,曲罢周郎尚不知”两句)
酒意正浓时,我常常想起那位智慧的鲁国老者(暗指孔子或儒家学者);而乐曲演奏完毕后,周瑜(此处借指精通音律之人)却还沉浸在音乐中,浑然不觉已经结束。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智者(如孔子)的怀念和对音乐艺术的沉醉,前句“酒酣鲁叟频相忆”表达了诗人在饮酒后,对古代儒家学者的深深怀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后句“曲罢周郎尚不知”则借用了三国时期周瑜精通音律的典故,形容音乐之美妙,令人陶醉其中,忘却时间。
赏析
这两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酒酣”与“曲罢”两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艺术的热爱,通过“鲁叟”与“周郎”两个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加了诗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整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为李端悫所作的一篇制词中的两句,李端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苏轼在为其撰写制词时,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李端悫的赞美和期望,也借用了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智者和艺术的敬仰和热爱,在北宋时期,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诗文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这两句诗正是其文学才华的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