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变体(融入关键词):
寻隐者心迹
唐·贾岛(虚构变体,原诗无此句)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松间童子遥相指,云深隐者路难攀。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工诗,喜为苦吟,以五律著称,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著有《贾长江集》。
译文(变体)
想要询问云中的隐士,寻找他内心的归宿之地,想要知道哪里是没有烦恼的彼岸,松树下的小童子远远地指着说,隐士在云雾缭绕的深山中,那路太难攀登了。
释义(变体)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探寻,通过询问童子得知隐者身处云深不知处,暗示了隐者生活的超脱与难以触及,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归宿的追寻和对无烦恼境界的渴望。
赏析(变体)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寻找隐者的画面,前两句“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隐者心境的向往和对无为之境的探寻,后两句通过童子的回答,将隐者的生活状态描绘得若隐若现,既表现了隐者的超脱与神秘,又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无奈,全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虚构,因原诗无此句)
贾岛在游历山水、探访隐士的过程中,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找到一位真正的隐士,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来到了一座云雾缭绕的山中,向一位童子打听隐者的下落,童子遥指云深之处,却言路难攀,这一幕触动了贾岛的心弦,他由此创作了这首变体诗,以表达自己对隐者心境的向往和对无为之境的探寻。
需要注意的是,原诗《寻隐者不遇》并无“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这两句,以上内容是基于这两句关键词进行的虚构创作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