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别者
宋·谢朓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惆怅河桥上,谁人识去师?
成佛莫教灵运后,着鞭従使祖生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朓(465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文学家,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出身世家大族,早年曾任豫章王府文学、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为“竟陵八友”之一,后任宣城太守等职,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而去,被诬陷死于狱中,年仅三十四岁,其诗风清新秀丽,善于熔铸自然景物入诗,开创南朝山水诗派,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谢朓是南朝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山水诗著称于世,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谢朓一生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译文
在年少时,我们总以为分别容易再会也容易,约定了再见的日子,但当我们一同衰老,到了暮年之时,才发现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别离,不要说这一杯酒,明日就难以再举杯共饮,在梦中我都找不到去你那里的路,又怎能慰藉我对你的相思之苦?在河桥上我满心惆怅,又有谁能认出离去的你呢?成佛之事切莫让我落在谢灵运之后,鞭策自己也要像祖逖那样勇往直前,不甘落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成佛莫教灵运后,着鞭従使祖生先”两句,借用了谢灵运和祖逖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不甘落后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与不舍,同时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成佛莫教灵运后,着鞭従使祖生先”两句尤为精彩,既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又展现了其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朓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当时诗人正值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在与友人分别之际,他深感人生短暂,友情珍贵,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诗人也借用了谢灵运和祖逖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追求理想、不甘落后的决心和勇气,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深情告别,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