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寺
唐·韦应物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山色满庭青入眼,松声终日似鸣泉。
风前野径花香远,月下禅房灯影寒。
欲问高僧何所寄,云深林密不知还。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身为使君哪有空闲时间去参禅悟道,望一眼丛林便心生怅然,满庭的山色青翠欲滴映入眼帘,松涛声终日不绝如同泉水叮咚,风拂过野径,花香飘得老远,月光下禅房的灯影显得格外清冷,想问高僧心灵寄托在何处,只见云深林密,不知他何时归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山寺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表达了诗人因公务繁忙,无暇参禅悟道,面对丛林心生怅然之情,颔联和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山色青翠、松声如泉、花香远播、灯影清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尾联“欲问高僧何所寄,云深林密不知还”则表达了诗人对高僧心灵归宿的好奇与探寻,以及面对深邃自然的敬畏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游山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山色满庭青入眼,松声终日似鸣泉”等句,以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将山寺周围的自然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诗人通过“怅然”、“花香远”、“灯影寒”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高僧心灵归宿的好奇与探寻,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唐代中期曾任多地刺史,公务繁忙,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山寺时所作,面对繁忙的公务和纷扰的世事,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迷茫,在游览山寺的过程中,他被周围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同时也对高僧的修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深邃自然的敬畏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