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郁孤台

宋·文天祥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万灶炊烟无一点,满川明月照沙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虽然您只提供了两句,但此诗为完整呈现,我列出了全诗,您所提及的两句为诗的前两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后来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于五坡岭兵败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公元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译文

波涛滚滚,寂寞地拍打着城墙又退回,章贡台前的暮色和寒气交织。

万灶炊烟已不见一丝痕迹,满川的明月静静地照耀着沙滩。

青山无法阻挡江水的东流,江水毕竟还是要向东流去。

天色已晚,我正愁绪满怀,却听到深山中传来鹧鸪的啼声。

释义

首联“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描绘了诗人登上郁孤台所见的景象:江水波涛汹涌,拍打着城墙后又退回,章贡台前的暮色和寒气交织,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在押解途中经过赣州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眼前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前两句以“涛头寂寞”和“暮霭寒”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忧虑,同时也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后,押解北上途中经过赣州,他登上郁孤台,眺望眼前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愁苦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文天祥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