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韩偓的《咏手》,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咏手
唐·韩偓
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
背人细捻垂胭脂,肯为金钗露指尖。
(注:您提供的“长垂玉箸残妆脸”并非出自此诗,可能是记忆混淆或误传,但“肯为金钗露指尖”确为此诗之句,为保持完整性,我保留了原诗的四句,并对整体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自幼聪颖,文思敏捷,十岁时,即席赋诗,语惊四座,龙纪元年(889年),擢进士第,历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天复元年(901年),随昭宗迁洛阳,依附宰相崔胤,迁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崔胤被杀,韩偓贬濮州司马,再贬邓州司户参军,后入闽,依王审知,韩偓是“晚唐四杰”之一,其诗多写艳情,风格秾丽,有“香奁体”之称。
译文:
手腕白皙肌肤红润,犹如初生的笋芽般娇嫩,调琴时抽线动作轻盈,指尖斜露,更添几分风情,背过身去,细细地捻弄着垂下的胭脂,哪里肯为了佩戴金钗而轻易露出自己的指尖呢?
释义: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手的美丽与娇柔,通过调琴、抽线等动作,展现了女子手的灵巧与风情,通过“背人细捻垂胭脂,肯为金钗露指尖”等句,表达了女子对自我形象的珍视与保护,不愿轻易展露自己的美丽。
赏析:
韩偓的《咏手》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女子手的美丽与风情,诗中通过“腕白肤红玉笋芽”等句,形象地描绘了女子手的白皙、红润与娇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通过“调琴抽线露尖斜”等动作描写,展现了女子手的灵巧与优雅,而“背人细捻垂胭脂,肯为金钗露指尖”等句,则进一步表达了女子对自我形象的珍视与保护,不愿轻易展露自己的美丽,更增添了诗的韵味与深度。
创作背景:
韩偓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韩偓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艳情、自然风光等为主题,风格秾丽而富有情感,这首《咏手》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女子手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韩偓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女性美的独特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