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蚕
朝代:清代
作者:蒋士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素丝断续不忍看,已作蝴蝶飞联翩。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年-1785年),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其诗、词、曲、文皆有名,尤工散曲,著有《忠雅堂全集》五十三卷,戏曲三十一种,其中九种合称《藏园九种曲》。
译文
春蚕一直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干涸,那洁白的蚕丝时断时续,让人不忍心看下去,而蚕已经化作了蝴蝶,翩翩飞舞在空中。
释义
这首诗以春蚕和蝴蝶为意象,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变化,前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用了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描绘了春蚕和蜡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后两句“素丝断续不忍看,已作蝴蝶飞联翩”则进一步展开,通过蚕丝的断续和蝴蝶的飞舞,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以及生命形态的转变。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春蚕和蜡烛的奉献精神与生命的脆弱和变化相结合,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意蕴,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素丝断续不忍看”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丝的脆弱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同情,而“已作蝴蝶飞联翩”则展现了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蝴蝶的翩翩飞舞象征着生命的自由与美好,也暗示着生命的不断循环与更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蒋士铨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有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戏曲家,蒋士铨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深刻的洞察,他通过这首诗,以春蚕和蝴蝶为象征,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和生命变化的深刻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前两句借用了李商隐的名句,但整首诗在主题和意境上却有着独特的创新和发挥,展现了蒋士铨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