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酽不堪调众口,使君风味好攒眉。的解释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调羹吟

宋·苏辙

酸酽不堪调众口,使君风味好攒眉。

生前何用空名绊,身后谁将好事碑。

老去渐知时态薄,闲来始觉世缘微。

只应清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了机。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译文

这醋味道太酸太浓烈,难以调和众人的口味,您(使君,指苏辙所尊敬或对话的对象)却偏爱这种风味,常常为此皱眉,生前何必被虚名所羁绊,死后又有谁会为好事立碑传颂呢?年老之后渐渐明白世态炎凉,闲暇之时才发觉尘世缘分浅薄,只应在清冷的夜晚长夜难眠,思考如何报答平生未了的心愿。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种酸涩难调的醋味,引申出对人生、名利、世态的深刻反思,首句以“酸酽不堪调众口”比喻自己的性格或观点难以被大众接受,次句“使君风味好攒眉”则表达了对这种独特风味的偏爱和坚持,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对生前身后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

赏析

这首诗以醋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酸酽不堪调众口”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世俗社会中难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孤独感,他并没有因此妥协或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风味”,即使这种坚持让他“好攒眉”也在所不惜,这种对个性和原则的坚守,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

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名利和世态的淡泊态度,他认为生前无需为虚名所累,死后也无需追求身后之名,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不仅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是对世俗社会的一种超越和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辙的仕途经历和个人性格有关,苏辙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政见不合而遭贬谪,他的性格刚直不阿,不愿随波逐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如意,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而是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文学追求,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名利和世态的深刻反思和独特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